台风警报!Tt BigTypoon最强散热实测
分享
热管与铜部基座紧密接触
散热器的底部采用了Tt特有的回流焊接技术,使铜底和热管充分接触。热管属于一种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已远远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也正是因为有热管技术的存在,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大风量风扇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传统散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低转速、低风量风扇。
热管工作原理
小知识:热管技术,热管一般是中空的圆柱形管,当中一部分空间充有易于蒸发的液体。管中始终保持真空状态,而当中的液体的蒸发温度与环境温度相近。当热量被挥发层吸收后,液体就迅速被加热到沸点,然后就开始沸腾,产生蒸气,蒸气上升到冷却层,当热量被释放后,蒸气重新凝结成液滴,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或者是其他的内部作用,液滴重新回到挥发层,继续被蒸发,然后被冷却,这就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推动这一循环的就是热源,也就是我们要散热的对象。
热管散热主要包含了以下六个相互关联的主要过程:
(1)热量从热源通过热管管壁和充满工作液体的吸液芯传递到(液---汽)分界面;
(2)液体在蒸发段内的(液--汽)分界面上蒸发;
(3)蒸汽腔内的蒸汽从蒸发段流到冷凝段;
(4)蒸汽在冷凝段内的汽.液分界面上凝结:
(5)热量从(汽--液)分界面通过吸液芯、液体和管壁传给冷源:
(6)在吸液芯内由于毛细作用使冷凝后的工作液体回流到蒸发段。
(1)热量从热源通过热管管壁和充满工作液体的吸液芯传递到(液---汽)分界面;
(2)液体在蒸发段内的(液--汽)分界面上蒸发;
(3)蒸汽腔内的蒸汽从蒸发段流到冷凝段;
(4)蒸汽在冷凝段内的汽.液分界面上凝结:
(5)热量从(汽--液)分界面通过吸液芯、液体和管壁传给冷源:
(6)在吸液芯内由于毛细作用使冷凝后的工作液体回流到蒸发段。
底部与处理器接触部分
与巨大的散热鳍片体积相比,Big Typhoon的铜部底座就显得很小了,不过这只是对比,其面积还是保证了与处理器能大面积充分接触。底部采用拉丝工艺,与一些镜面打磨效果相比,似乎看起来有些粗糙,但拉丝工艺成本和制造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成为各大散热器厂商通用的工艺,经典的10A散热器也采用拉丝工艺。通过涂抹适当的导热硅脂就可以很好的弥补拉丝工艺的些许不足,这里我们也提醒广大玩家,安装散热器的时候涂抹硅脂一定要均匀适量,不宜过多。
12CM的大风扇,这就是“台风”形成的原因
Big Typhoon使用了一个12cm的散热风扇,风扇的转速为1300RPM,工作起来噪音只有16dBA,相当安静,几乎我们需要耳朵贴近才能听见风扇的转动。对于普通的8CM风扇来说,噪音和分量成为一种特殊的正比关系,那么安静的风扇是否风量就很小了?不,这个风扇风的量已经达到了54.4CFM,这就是12CM的风扇优势所在!我们对比了如此众多的热管产品,在国内目前的高端散热器产品中,这种及至散热而及至静音的做法,目前还只有Tt一家,而也只有 Big Typhoon做到了,这一次到来的“大台风”刮的正是时候!
仔细瞧瞧12CM大风扇的各项参数
这是一款Tt自家生产的风扇,型号为TT-1225,电流量为)0.30AMP ,转速为1300转,噪音16dBA ,如果这是以一个8CM的风扇估计风量也只能达到21CFM这样,而此时采用的12CM风扇却能提供54CFM的超大风量!风量越大更有利于热交换的发生。
庞大的散热片阵型
配置如此大的散热风扇,自然的Big Typhoon也就不愁没有足够的散热面积,如上图我们看到的,Big Typhoon使用了高密度的铝质散热鳍片,数量居然达到了142片之多,这应该是Tt所有风冷散热器中鳍片数量最多的一款产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鳍片越多说能够带来的散热面积越大,与空气所交换的热量越多,这样的散热效果更为突出!
扣具齐全,适合全平台的需要
Big Typhoon附带的扣具方面保持了一贯的优异散热器的风格,具、背板和螺丝等一应俱全,对市面上的主流平台都提供了支持,支持的详细平台如下:Intel P4 LGA775、Intel P4 478 Prescott FMB1.5、AMD Athlon 64 / Athlon 64 FX、AMD Athlon XP up to 3400+以及AMD Sempron up to 3400+。这样多元化的支持即使用户要变换平台也不用多花钱去买别的散热器了。
关于安装。此类大型散热器的安装相对普通散热器扣具安装较为麻烦,安装时需要拆卸主板,而因为散热器体积不小,一个人初次完成安装还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但或许这也是目前暂时最好的办法,我们也希望在不久的以后厂商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安装设计,让玩家享受的是安装的快乐。
如此优秀的理念,如此优秀的工艺,如此创新的设计,到底散热效果如何呢? 我们用测试去说明,我们接着往下看。
0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