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另一面:一位打工仔经历的深圳变迁
泡泡网手机频道3月13日 成力,一个我聊天时偶然听到的名字。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先后参与打造了TCL国际电工、华为ideos、酷派大观等知名产品和品牌。他说他是机缘巧合才进入了手机这个行业,但是我却从他的经历中,看到了近二十年来,深圳乃至珠三角产业的发展和变迁。
●初见成力 我知道他的作品是酷派大观
“在我看来,品牌就是品牌,没有什么互联网品牌、移动互联网品牌、电商品牌之分。品牌的前提是产品领先,产品领先才能为品牌提供丰富的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要妄想走捷径绑架消费者的舆论导向,口碑也好、病毒营销也好,只是传播手段之一,是为品牌沉淀服务。打造一个强势、有粘性、有活力的品牌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
这是我和这个叫成力的人聊天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认识成力,算是偶然。一天上班的时候偷懒,跑去和同事抽烟侃大山,闲聊间扯到了深圳产业的变迁。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很没意思的话题,不过同事说,他的朋友圈里,倒是有这么一个人,从房地产到家电再到手机,从国企到私企再到巨头,他的经历几乎就是伴随着深圳产业的变迁而延展。于是,我就这么地,开始对这个人感了兴趣。
作为一个品牌形象的缔造者,成力的作品中,最知名的,就要数酷派大观了。于是我和成力的聊天,就首先从酷派说起。
成力在酷派大观发布会
成力说,他每每环视这个时代,他总会想起来双城记里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问成力,你眼中最好的时代是哪段时间?
他的回答有些得意,“mangocore是09年我玩DF(Delta Force)时的网名,core是战队名,当时这两个名字在FPS游戏界还是很响的,从ADSL拨号和PcAnywhere做远程管理到全国6台服务器成为第一大战队,到组建中国玩家联盟论坛,鼎盛时同时在线人数达到7000人。这就是桌面互联网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信息不对称的时代,人们还相信品牌相信产品外面的Logo。”
“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清淡的DIY市场到所有人都低头看手机,所有人都成为自媒体的时代,这是一个坏时代,人们不再简单相信品牌,品牌陷入黄昏,消费者是受益方,可以选择更贴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更具意义的是,新兴企业有机会和国际巨头同台竞争。”成力这样解释坏的时代。
手机行业,随着NOKIA、MOTO、爱立信、等国际大品牌的没落,韩国品牌三星主导Android市场,中华酷联蚕食第二阵营,更多的国产品牌开始逆袭,智能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
2011年,成力从华为来到了刚刚全线转型Android的酷派。“当时酷派刚全线转型Android智能手机,从以前的政企客户到Android时代的海量市场,酷派品牌面临要和广大的年轻人群沟通,这是个难题,也是品牌风格根本改变的开始。”
酷派早年的手机产品
面对这样的改变,成力有信心吗?成力说,酷派和华为有着太多的不同了。但是,新的环境下,酷派还是有着一定的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也许就成为酷派改革成功的有力跳板。
“当时我总结了以下,首先酷派只专注做手机,而且只有酷派这一个品牌。其次酷派拥有自己的软件研发团队,在软件体验上可以做到按需定制。最后酷派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储备和理念理解较为深厚。”刚刚进入酷派的成力在当时是这样审视着这个即将发生变革的品牌。
成力说,他随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动作,非常先进行变革的,就是重整了酷派终端店面的形象。“色调从以前的黑金配色转向Android绿色,暂时搁置live smart广告语,启用智能易体验。”成力说,这样的改变,结果受到了运营商的一致好评。“伴运营商转售市场和大打千元智能机牌,酷派在Android市场的份额一跃成为了中国第三、全球第八。”
当然,这仅仅是解决了酷派当时所面临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如何让酷派的品牌走向大众,走向年轻人,这才是成力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改组酷派品牌部,从原来的PR公关导向型转向IMC整合营销。”成力回忆说这是他到酷派之后最大变革。“不同的市场决定不同的品牌,初到酷派时候发力在运营商转售市场,所以那个时候酷派一年可以有40多款新品上市。”
“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是快鱼吃慢鱼,而是敏感的鱼吃掉反应慢的鱼。”成力这样解释着他对市场的理解。那时已经是2011年末,那一年后来被称为中国手机品牌的革命元年。那一年,联想推出了乐Phone系列,小米从一匹黑马跑出了雷霆万钧之势,华为和中兴均进入了全球手机市场的前十,步步高正在酝酿着vivo和OPPO两个品牌的爆发。
2012年酷派大观发布会上,成力和酷派品牌团队
2012年夏天,酷派大观亮相北京中国国际通讯展,一时间引发了众多媒体的一片惊叹之声。酷派大观,由此成为了中国智能手机品牌中的明星一员。成力,也终于把自己打造的品牌,推向了智能手机舞台的中央。
但是,成力说,自己当时根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从桌面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到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消费者早已从‘我被传播’进化到‘我要传播’,如此多的产品名字、型号、参数、厂家,在如此短的生命周期内怎么进入消费者的大脑呢?真正记住的名字和logo又有多少呢?从中品牌的拥有者到底沉淀了什么?”成力说这是他当时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2013年,成力领导的酷派品牌团队已颇具规模
很快,成力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更新和循环!成力说这是他长时间观察和思考之后得出的答案。产品从发布到下市,这其中的过程总会给品牌带来沉淀,“这些沉淀物汇聚后就是品牌资产。当然,有些大品牌沉淀后不注意循环更新,或者说对新鲜事物缺乏了之前的敏感,就会死掉或在死亡线挣扎,例如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成力很快就携手自己的团队,在2012年末,发布了迄今依然非常经典的酷派大观HD。随之而来的,则是酷派更多的产品线,例如火爆联通市场的酷派春雷系列,在移动市场风生水起的酷派炫影。直至今日我们依然需要抢购的酷派大神。
成力不是天才。虽然成力的品牌理念成功的让酷派的品牌形象植入了消费者的心中,但是在说到自己塑造酷派大观品牌的经历时,成力说,从离开学校大门,到酷派大观的诞生,这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积淀。只是我没想到的是,随着成力慢慢的讲述,我逐渐的看到这些波折,竟然和中国科技产业的变迁而贴合的那样紧密。
要想切身的体会这些变迁所带来的波澜壮阔的力量,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遥远的1992年。
相信我们都会唱一首歌,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在那之前,我们还在大讨论改革要不要姓资还是姓社。但是随着1992年的到来,小平同志南巡,一句“耽误不得了”直至现在依然让我记忆犹新。随即,原本已经是全国发展排头兵的深圳,甩开手脚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也就是在那一年,成力怀揣着画板走进了大学的校园,踏出了走向文艺青年的第一步。
90年代初酒井法子经典的松下电视广告
每个年代总会有自己的色彩,在我的印象里,90年代初是明亮且绚丽的。记忆中,那个时代有那么几个声音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一刻,多温馨,甜的笑,真的心……”“为了你,我想去冒险,我的心紧紧抱着梦”,不知道这些经典的广告词,你是否还记得。
那个年代,我记得大人们买东西的时候,已经开始挑选品牌。比如当年很多人味精只认莲花,洗发膏只认海鸥。成力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夏天他总会接到冷饮厂的包装设计需求。每家都希望突出自己的品牌,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没有电脑,更没见过乔布斯的桌面出版系统,彩色印刷的菲林还是手工画稿,当年手夹两支毛笔画黑稿和彩稿,武汉市的冰棍袋子一半是我画的。户外广告也没有喷绘机,基本手绘加喷笔,碰到无良的老板还收不回成本。”
就这样,画了武汉市一半冰棍袋子的成力,在1996年毕业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远没有现在学生们的就业压力。此时外面的世界,和1992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90年代初,我们能记住的家电类广告中,似乎只有酒井法子的松下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是让我们回忆一下那几年的电视广告,不管是长虹铺天盖地的“太阳最红,长虹更新”,还是步步高那句经典的“喂,小丽啊”,甚至是巩俐为美的空调的回眸一笑,相信我们还都没有忘记。
步步高无绳电话的经典广告
慢慢的,1996年电视中播放的广告,家电产品越来越多了。就在那一年,第一个专业的家电卖场在杭州出现。长虹也打响了史上最惨烈的彩电价格战。TCL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成为了国内家电巨头,随后国内其它家电巨头纷纷跟进,一系列的兼并奠定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国内家电品牌格局。还是在那一年,金桥信息网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并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随后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全民上网的时代到来。
成力说,就是在他毕业这一年,他终于可以丢掉手中的画笔,转而使用电脑来设计了。大四,成力通过家里人的介绍,来到了北京索贝字幕实习。关于这个公司,我想我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当年中央电视台不管是《综艺大观》还是《正大综艺》甚至《春节联欢晚会》的片尾,都会有“字幕由北京索贝提供”的字样。成力实习的地方,就是这家公司。
成力参与制作的综艺大观片头
“当时学习,全班共用一本教材,就是3D studio(3DMAX的前身),做好模型渲染要整晚,往往模型不能出一点错,否则第二天早上就想自杀。当年做了第一期的综艺大观栏目的片头。”真没有想到,当年让我每周六晚上必定守候在电视机前的《综艺大观》,片头的制作竟然还有他的一份工作。
实习结束后,成力说自己到现在也想不清楚,就是一门心思的想去深圳,甚至为此还和已经聘用了自己的湖北日报社毁约。
那,就让我们看一看那个时候的深圳。从1991年的特区姓资还是姓社,到1992年的小平南巡,再到1994年的关于特区政策的全国大讨论,深圳,在进入90年代之后,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风口浪尖。
1996年的深圳,依然是中国的桥头堡。那一年,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落成。那一年,驻港部队在深圳正式露面。那一年,是香港回归的前夜,深圳几乎是在一瞬间,闯入了全世界的视线。
1996年的深圳街头
“当时的深圳体育馆,人他妈多的像菜市场一样,根本挤不进去。”成力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只好把简历折成飞机从人群外飞进去,现场就有家广告公司找我,给我看张室内效果图让我评价。”成力说他当时只看了一眼那张图,说了一句“好像是昨晚才画的”,对方就要求他马上上班。
但是成力拒绝了。成力最后的选择,是一家也许现在听起来,我们都会感到陌生的企业。但是,正是这家企业,留下了成力8年的时光。
现在回头看看那个时候的深圳企业,一大票创立于80年代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自己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管是华为,还是中兴,不管是创维集团,还是康佳集团,甚至郭台铭的富士康也已经开始成为深圳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但是,最先成熟最先收获的,却依然是传统行业。万科、华侨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些新生代的地产和金融企业率先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跑马圈地。
刚刚毕业的成力参加北京证券展
成力进入的,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从房地产到金融证券,再到酒店,从广告设计到部门经理,再到媒体总监,成力说他把自己最好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这家公司。
现在回头看看这家公司,也许成力的选择是对的。“月薪8000,马上有深圳户口。”成力说到这些时,似乎依然还有一些兴奋。成力刚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在公司广告部做平面设计。一天他正在操弄着CorelDRAW,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CorelDRAW 6.0已经出来了。事后,成力得知那人就是刚刚上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周小川。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成力所在的这家公司,其背景的深度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力认识了很多红二代,以及众多日后在中国政经两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再让我们把视线从房地产和金融转移到深圳在那个时代最风光的产业上来。
当年宽带的兴起带动了网吧行业的繁荣
那个年代,微软发布了Win95,英特尔推出了奔腾,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随即,IT产业以一种让人眩目的方式爆发。从1996年到2002年,短短6年的时间,计算机从Win95+奔腾,发展到了奔4+液晶。网络则从拨号上网,发展到了ADSL。个人通讯,更是实现了从固定电话到BP机再到手机的三级跳。
在那段IT行业的黄金时代,深圳,成为了全世界IT产品的制造中心。随着全球对计算机需求量的一再扩大,深圳的板卡制造业迅速发展。2002年,富士康已经跻身优异板卡制造厂商的行列,旗下的十几个事业群几乎涵盖了一台计算机各个主要部件的生产。而深圳本土板卡制造业也涌现出了诸如同德五虎这样的覆盖全国的大型通路厂商。
1998年的成力,腰间的BP机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在那个时代,越来越成熟的GSM移动网络终于送走了曾经几乎人手一台的BP机和代表富豪身份的大哥大。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众多手机品牌开始被人们追捧。而波导、科健、迪比特等众多新兴国产品牌则掀起了第一波掘金风潮。
还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叫oicq的小软件,在深圳被一个叫马化腾的小青年写了出来。
但是,IT厂商,依然没有资格加入最激烈的战斗。
当年国内家电大佬联手反击国际巨头的EVD
时间进入21世纪,曾经为了抢夺江湖地位而大打价格战的国内家电巨头,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兼并和投资,各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尔、美的、TCL等巨头各自完成了产业链和产品体系初步构建,开始向着家电帝国的目标迈进。对内,海信和科龙则掀起了空调行业的价格战,随后彩电行业也再次爆发价格战。对外,几大家电巨头联手反击专利困局,甚至建成了EVD联盟和东芝飞利浦等国际巨头的DVD联盟分庭抗争。激烈竞争中,国美、苏宁等渠道大鳄逐渐浮出了水面。
面对众多中国巨头,国际家电品牌再也端坐不住。几乎在一夜之间,松下、三星、东芝、西门子等众多国际品牌集体价格跳水,并随即开始在中国建厂并纷纷设立研发中心。国际品牌的持续施压,终于让中国家电企业,在2004年再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洗牌和换代风潮。
2004年国美苏宁已经显露出了渠道大鳄的轮廓
“老板为人较厚道,但温水里的青蛙也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国企待了8年的成力,终于在2003年的年底,下决心要离开了。成力依然清楚的记得离职那天,他在老板办公室内呆坐了大半个小时才走出了公司的大门。那时,他的职位早已经从广告部设计师变成了集团的媒体中心总监。
成力说,也许是机缘巧合,他离职之后,遇到了TCL国际电工营销总监的管荣福先生。就这样,成力打起背包来到了惠州,踏进了当时中国最激烈的家电战场。
2004年,对于中国的家电行业来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小天鹅易主,小鸭被收,厦华和新飞被接连收购,美的则连续收购华凌和荣事达,格力完成合并之后随即引领家电行业同国美展开对抗。
而那一年的TCL,同样风起云涌。年初,TCL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随后,李东生开始了自己的龙虎计划,先后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并大刀阔斧的将四大诸侯的各个公司改组为事业部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一年,央视把年度经济人物颁给了李东生。
成力那时候的顶头上司,正是TCL四大诸侯之一、TCL国际电工的领导人的温尚霖。“那时候效益不错,我们也是集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子公司,应该算是国内开关插座行业知名品牌吧。”成力回忆起初到TCL时的情景。
成力保存的李嘉欣为TCL国际电工拍摄广告现场照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TCL国际电工也需要将自己的品牌形象做出进一步的提升。时尚、精致和国际化,是成力当时对TCL国际电工品牌的设想。成力说,为TCL国际电工做品牌,他是很有把握的,“品牌的前提是产品领先,产品领先是为品牌提供丰富的内容,品牌的任务是用科学的、可回收的方式和渠道传播给目标消费者。”成力当时对TCL国际电工的很有信心。
为什么会找李嘉欣,我们不得而知。在找到李嘉欣的经纪人陈善之先生之后,双方很快便达成了合作。看得出,成力对自己完成的这件工作,很满意。
但是,年初TCL的惊人跨国并购,给李东生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为了缓解困境,李东生做出了后来被外界称为饮鸩止渴的决定:出售TCL国际电工。成力说,自己希望做出一个伟大品牌的梦想,就这样在瞬间戛然而止了。
2004年下半年,温尚霖离开了TCL,成力也追随着这位曾经的TCL四大诸侯,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品牌IDV。当我问到这次创业的经过时,成力说,身心交瘁。但是也正是这次创业,让成力对品牌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00年后中国家电行业掀起了并购风潮
不过,此时的家电市场,已经隐隐透露出衰落的征兆。2004年,全国洗衣机的产量达到了2500万台,空调的产量达到了2100万台。但是,2004年全国对洗衣机的需求量是1200万台,而对空调的需求量更是只有780万台。当年VCD市场的命运,也许会在整个家电市场重演。还是在那一年,郎咸平先后炮轰海尔、TCL和格林柯尔,使得资本大鳄暗浮的中国家电行业一时间风声鹤唳。
2006年,结束了创业的成力,从惠州回到了深圳。但是成力不会想到的是,他即将踏上一个全新的领域,而这个领域,将会在未来十年发生最激动人心的变化。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那一年。在2006年,被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什么?当然,你可能会说是黄健翔的意大利万岁,也可能会说刘翔的12秒88,甚至是陈良宇被抓和冥王星的降级。但是我想谈论最多最广泛的,应该是这三个词,汽车、手机和房子。
2006年人头攒动的北京国际车展
那一年,汽车仿佛忽然之间就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那一年,有111款新车在中国市场投放。那一年,全国卖出去了600万辆汽车,占全世界总销量的十分之一。还是在那一年,人们忽然发现,买套房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终生难以实现的梦想。
但是相比于汽车和房子,手机则开始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路程。当时最眩目的手机,来自于多普达、索爱、诺基亚,Windows Mobile系统让手机第一次能够随意的安装应用程序。从多普达的P800,到诺基亚的N95,拥有越来越强悍功能的手机,开始为人们描绘着未来的智能生活。
2006年最火爆的两款手机(图片来自IT168)
还是在那一年,功能型手机走上了巅峰。不管是LG巧克力的艺术气息和温润手感,还是夏普903的卓越设计和精良做工,那一年的各个品牌旗舰机型,几乎都成为了手机发展历史上的经典机型。
但是,这只是手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大幕开启之前的前夜。
“那是2006年,我刚从惠州回来的一天无意剪了张报花,说华为招人,那时实在不知道华为是哪根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力驱车来到了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华为办公楼。用成力的话说,就这样一不小心便成为了华为终端的一员。“到现在还记得工号是62936,我在营销工程部物料组。”
写到这,我觉得成力的运气,真的好。也许在当时,谁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华为终端,会发展成为今日全球手机市场的重要力量。“我算是终端公司品牌部第一批员工吧,那时候华为终端最挣钱的产品线是固定台。但更多的时候,则像是伴随着系统平台打进海外运营商的小兄弟。”成力回忆起刚刚到华为终端时的情景。
成力说,就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了自己在全球飞来飞去的生活。从固定台,到家庭终端,再到数据卡。但是,成力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全世界看到的数据卡(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上网卡),几乎有一半都是华为终端生产的,可是在这些数据卡上,你看不到任何的华为LOGO,更多的时候,只是在不起眼的地方,甚至仅仅是在电池的外皮上,才印着一行小字:Made by Huawei。
为华为全球市场经理培训的成力
我们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品牌?成力说这是当时他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很快,领导接受了这个想法,华为终端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的主动宣传,地点则被选在了欧洲。
当时华为终端的竞争对手是爱立信,针对爱立信的内置式数据卡,华为推出了一系列色彩丰富的外置式USB数据卡,并且发动了一场名为Mobile U Life的活动。很快,华为的数据卡成为了欧洲人的新时尚,华为终端的第一仗,赢的漂亮。
华为数据卡在日本发起的Mobile U-News活动
后来,华为终端在日本八国峰会期间,又联合日本运营商开启了mobile U-News的漫游网络免费送数据卡的活动。随着朝日新闻和人民日报的争相报道,华为终端也成功的打开了一向封闭的日本市场。
时间来到2007年,乔布斯走上了WWDC的舞台,跟随着他,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时间进入到2007年,曾经屡屡掀起硝烟的电视行业风光不再。那一年的央视春晚,即使有着黑色三分钟这样的罕见时刻,收视率依然位列历年春晚收视率倒数第一名,我们家中的电视机,更多的时候,只是客厅中的一件摆设。
我们的目光被谁吸引了?没错,手机!
乔布斯为我们带来了iPhone,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智能手机应该长成这样。一年之后,谷歌发布了第一款Android手机G1,为众多的手机厂商打开了一扇通往智能的大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曾经那么高高在上的诺基亚、多普达们,瞬间跌落凡尘,手机市场开始了一次比较独特的品牌大清洗。
iPhone改变了手机的发展道路
苹果和谷歌除了带给手机行业一场残酷的洗牌之外,更带来了超出当时大多数国产品牌能力之上的智能手机准入门槛。当一切风平浪静之后,我们生活的变革迎来了又一个标志性的时刻。2009年9月28日,随着联通老总常小兵按下了手机上的发送按钮,中国正式跨入了3G时代。
当时的成力还在满世界的飞着去全球各地组织各公司级大型展会,但是那个时候的华为已经觉得有能力在智能手机市场拼下一块属于自己的疆土。此时的华为在智能手机方面,已经通过大量的ODM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谷歌进入了华为终端的视线。
成力还记得,当时他连续跑了东京电通、interbrand、奥美等公司,针对华为终端的品牌战略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诊断。最终,华为与谷歌达成了协议,一款全新的智能手机,已经出现在了华为设计师的图纸之上。
2010年巴塞罗那通讯展,华为已经开始推出自有品牌手机
“当时谷歌的第一代Neux One并不算成功,因此谷歌希望再推出一款新的手机。”成力回忆当时华为推出第一代智能手机时的情景。“当时我联合公关公司为新品牌设计了一百多个名称,后来经过公司管理层投票,最终选择了ideos这个名字。”
华为在德国IFA展会上发布ideos手机
2010年9月,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华为携手谷歌和高通,正式推出了ideos智能手机。这也是中国品牌第一次在国外大型电子展会上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新产品,华为ideos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年最火热的手机品牌之一。但是谈及那个时候的华为ideos,成力表示当时的进展并不算顺利。“华为在品牌宣传上一直很低调,长期不在国内做宣传,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我们比中兴的优势就是节约了宣传费。”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2010年的世界。那一年,最炙手可热的公司是苹果和谷歌。6月份,苹果为我们带来了iPhone4和iPad,同时也带来了iOS。12月份,谷歌则为我们带来了涅槃重生的Neux S和影响深远的Android2.3小姜饼。还是在这一年,摩托罗拉发布了三防的Defy,魅族带来了M9,甚至诺基亚也回光返照的推出了经典的N8。
成力说,ideos的诞生,让他对打造一个成功品牌更加渴望。他渴望把产品的内容、故事、传递给消费者,渴望让用户花费他们宝贵的时间来体验产品,分享体验感受,更渴望用户反馈他的意见。但是这一切,在当时华为的体制下,有些难。
带着这样的渴望,2011年,成力来到了刚刚全线转型Android的酷派。
再往后的故事,就是在这篇文章开头,我们看到的成力塑造了酷派、塑造了酷派大观、塑造了酷派全新的品牌理念。
后记: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不管是入职国企还是转战TCL,不管是投奔华为还是辅佐酷派闯出一片天,似乎成力的每一步经历,都准确无误的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之上。从90年代中期深圳二次创业的高速发展,再到国产家电品牌的巅峰时代,随后互联网开启了移动通讯的爆炸,最后移动互联网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成力所经历过的四个品牌,无一不是处于那个年代的舞台中央。
后来,我问过成力,从一个艺术院校的文艺青年,最终却闯入了眼下最残酷的手机行业,这里面有自己爱好的因素没有?成力回答我“我是做品牌的,不是做手机的。也许是机缘巧合吧,我做了8年的手机品牌。”
最后我问他,这么多年走下来,对于一个品牌的塑造有没有什么诀窍?成力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看到的那段话。
“在我看来,品牌就是品牌,没有什么互联网品牌、移动互联网品牌、电商品牌之分。品牌的前提是产品领先,产品领先才能为品牌提供丰富的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要妄想走捷径绑架消费者的舆论导向,口碑也好、病毒营销也好,只是传播手段之一,是为品牌沉淀服务。打造一个强势、有粘性、有活力的品牌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