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对抗四芯!ATI新旗舰1950XTX测试
了解了R580+核心架构以及相关技术之后,我们就来详细认识下基于R580+核心、GDDR4显存的X1950XTX这款优异显卡:
● X1950XTX的造型焕然一新:
NVIDIA从7800GTX 512MB到7900GTX,PCB和散热器没有做任何改动,外观一模一样;ATI从X1800XT到X1900XTX,PCB小幅改动、散热器没有变化;单从外观上很难区分两代显卡,而新款的X1950XTX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
X1900XTX的公版散热器备受指责,温度高噪音大,由于R580/R580+核心本身发热量就大,因此ATI重新设计了一款全新的散热器,不但外观漂亮,而且效能出色:
● 高效能散热器——全铜、热管、大口径涡轮风扇:
X1950XTX的散热鳍片数量和长度明显比X1900XTX多,而且在铜底和散热片之间镶嵌了一个U型热管,有助于将核心的热量迅速的导出到大面积散热片的边缘,这样鳍片上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散热效率大幅提高!
涡轮风扇侧吹,平行风槽式热管散热片结构
我们也可以看到,ATI这款新散热器的结构与散热大厂Arctic Cooling的ATI Silencer系列产品的结构有些相似,通过使用大口径涡轮风扇,可以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保持较低转速,这样就能很好的控制噪音。同时侧吹式的风道能够将显卡的热量直接吹到机箱之外,不但不会给机箱的散热造成压力,而且强筋的风扇能够帮助提高机箱的通风效果!
这个7CM涡轮风扇采用了双滚珠轴承,电机额定电流0.75A、+12V供电,全速运行时转速达4800转,噪音为55分贝,风量16.1CFM,风压0.512英寸水柱。如果风扇全速运转,噪音还是比较大的,不过这个风扇采用了4Pin全自动温控调速,在默认情况下X1950XTX的风扇转速仅为12%,它会根据监控到的核心温度自动控制风扇转速,经过我们长时间的测试发现风扇转速不会超过50%,噪音非常小,温度控制也比较出色。
● 改进的R580+核心,集成GDDR4显存控制器:
通过对比R580+和R580核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并没有明显区别,连核心周围的电阻都是一模一样的。ATI设定的默认频率也都是650MHz:
实际上这两颗核心确实没有重大变化,否则ATI将会把新核心命名为R590而不是R580+了。
R580+修正了R580的一些BUG,是R580的改进版,主要就是针对已经量产的GDDR4显存做了优化,能够更好的发挥高频率下的效能。
● GDDR4显存首次亮相,频率高达2000MHz:
当前最快的GDDR3显存为1.1ns,已经被广泛地用在7900GTX和X1900XTX和部分中端显卡上面,不过GDDR3已经没有继续提高频率的潜力,因此三星、现代等DRAM大厂已经开始量产GDDR4。而ATI X1950XTX是首款采用GDDR4显存的显卡:
GDDR3与GDDR4并没有本质区别,封装都是FBGA 136Ball,所以外观是一样的,目前GDDR4电压维持在1.8/2.0V,与GDDR3基本相同。不过GDDR4与GDDR3显存的内部存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X1950XTX所采用了三星GDDR4显存颗粒采用了8bit预取,它内部为8bank存储单元(Cell),每个Cell单元拥有32bit位宽,经过放大器后8个cell组合成256位内部总线,然后通过8位的数据预取单元处理后传输到输出缓存,输出数据总线是32bit位宽,通过提高频率和在时钟上升延及下降延传输数据,虽然输出总线位宽变窄,但是数据传输率是一样的。
通过8bit-prefetch结构可以在相同的Cell工作频率上把数据传输率倍增(相对于4bit-prefetch结构),有效的解决了内存发展所遇到的瓶颈。由于DRAM结构的限制,内部存储单元的频率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成本较高。也就是说在相同Cell频率下,GDDR4的数据传输率比GDDR3提高一倍,换句话说,在相同的数据传输率下,GDDR4的Cell工作频率只有GDDR3的一半,这样为显存发展又扫清了障碍,显存频率提升又回到一条康庄大道上!而2GHz也仅仅是GDDR4的起跳频率,GDDR4显存拥有冲击高频率的潜力,据称3.2GHz的GDDR4显存也即将量产!
看来GDDR4显存的实力不可估量,X1950XTX应该拥有很强的超频潜力!
● 依然保留视频输入输出功能:
NVIDIA自7800GTX之后,所有显卡均取消了对VIVO(视频输入输出)的支持,而ATI并没有省掉显卡的视频输入功能,我们可以看到在X1950XTX显卡上依然保留了ATI Rage Theater这款成熟的视频芯片:
ATI Rage Theater系列的优势就是其驱动已经包含在催化剂驱动包(WDM驱动)内,安装显示驱动时就被一并安装,非常方便实用。虽然视频输入用到的机会并不多,但显卡集成此项功能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由此可见ATI强化多功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