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变屏到AOC换厂 揭密液晶潜规则
这里,让我们再次回到三星“换屏”事件,从面板供应的角度对个中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原因之一:面板规格缺失
今天,从笔记本电脑到液晶显示器到液晶电视,庞杂的产品线使得任何一家面板厂都不可能提供所有规格、所有尺寸的产品。为了确保竞争优势,面板厂通常会对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判断,并选择一些规格和尺寸作为主攻方向,确立自己在这些面板供应上的优势。但市场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并且多变的,没有哪家厂商能保证每一次都准确地判断出市场的需求。对于显示器厂商而言,当市场需要某种产品而自己或者关系企业的面板厂无法提供时,为了抢占市场,就会考虑引进其他供应商的对应产品。
·原因之二:面板供应不足
具体到22吋宽屏液晶面板,事实上,三星电子是最早推出这一规格面板的厂商之一,几乎和奇美电子同步。但是,“有”并不等于“够”。随着22吋宽屏显示器迅速走红,市场对22吋宽屏面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市场”不只是我们所处的显示器零售市场,还包括规模更大的PC捆绑市场,在这个市场,面板厂的客户是联想、Dell、HP、宏碁等等全球PC巨头,他们不仅在规模上比单纯的显示器厂商大很多,对市场和订单的把握能力也绝非显示器厂商可比。因此,对于包括三星电子和LPL在内的面板厂来说,PC大厂才是最重要的客户。随着22吋宽屏的热卖,越来越多的PC大厂开始推出搭配22吋宽屏液晶显示器的台式机,对22吋宽屏面板的需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具体到三星电子,尽管是最早开发22吋宽屏面板的厂商之一,但由于三星的显示器面板规格众多,从15吋、17吋、17吋宽、19吋、19吋宽、20吋、20吋宽、21吋、21吋宽、22吋宽、24吋、27吋直到30吋都有布局,因此产能调配上就更加谨慎。即便三星电子相信22吋宽会成为绝对主流,但其他规格的需求仍必须照顾,因此对应的产能还得保留,整体对22吋宽的投入就不像奇美那么大。于是我们不难想像,当PC大厂的订单纷至沓来的时候,三星原本就不算充裕的22吋宽屏产能很容易就被瓜分一空,引起其他供应商的产品势在必行。
·原因之三:成本结构因素
其实,就算电子能够供应充足的22吋宽屏面板,三星显示器也不会全部采用自家面板——寻求更多供应商已经成为显示器厂商采购液晶面板的准则之一。
在我们通常的观念里,“自己人”办事都“好商量”,三星显示器采购三星的面板,自然也能得到最好的品质、最优先的供货和最低的价格。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里就必须提到三星所说的“全球化采购”了。随着液晶产业链的高度完善,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越来越透明,其中自然包括液晶面板的采购。对于任何一家面板厂来说,它所面对的都是全球客户,既包括自己的关系企业,也包括大大小小的显示器厂商,还有数量众多的PC巨头,甚至包括各个区域市场的通路企业。在商业地位上,这些客户都是完全平等的,如果说有什么优先顺序的话,那也是靠实力和订单说话,而不是企业关系的远近亲疏——这也是Dell、HP没有投资任何一家面板厂,却是所有面板厂最重要的客户的原因。
举例来说,如果22吋宽屏面板的公开报价是160美元,Dell可能凭借30万片的大订单得到155美元的优惠价格,在品质和供货优先级上也有特殊的优待。但三星显示器和优派如果都是5万片的订单,价格上三星就很难有什么优惠——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没有哪家企业会为了一个客户而得罪其他客户。因此,“自己人”在现代商业环境下所能得到的实惠其实已经越来越少。既然采用自家面板已经很难得到成本上的优势,要想保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三星、LG或者其他显示器厂自然就会向其他供应商伸出“橄榄枝”——5万片面板的订单对于三星电子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规模不大的二线面板厂也许已经算是大客户了。
另一方面,由于面板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5代线以上的次世代面板生产线的成本都在10亿美元以上,因此面板厂在任何企业集团内都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面板厂的良性运营,作为“小弟弟”的显示器部门甚至经常要充当“活雷锋”,做些“舍己为人”的奉献。
例如当某一规格的面板库存增加影响面板厂财务状况的时候,面板厂首先就会找到“自己人”的显示器厂,要求显示器厂为其消化库存,既然“自己人”开口,显示器厂当然不能说“不”,于是往往会吃下一大批市场需求不大、价格又没有优势的面板慢慢消化。而当面板供不应求、又有大客户下单的时候,面板厂也会找到“自己人”,要求显示器厂退回部分货源,优先供应给大客户,从而确保大客户订单不会流向竞争对手,至于“自己人”怎么办,那就看显示器厂的造化了。
综上所述,从产品规格、产能供应和成本结构等各个方面来看,显示器厂始终“绑定”一家面板厂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只有让多家供应商相互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最优的成本、最好的品质和最稳定的货源保障。正是从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出发,现在所有的显示器厂商都不会只采用一家供应商的面板——无论这家面板厂是不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