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未必好 笔记本配视网膜屏幕有用吗?
泡泡网笔记本频道3月19日 对于一些急于求成的人,我们总是说他“还没学会走路就跑起来了”,在笔记本领域,我们忍受了多年的垃圾1366×768分辨率,还没尝到全高清啥滋味,却直接迎来了大批的视网膜屏幕笔记本,变化之快让人瞠目结舌。看似高大上的分辨率背后,您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视网膜屏幕真的有用吗?
回顾历史,2010年,苹果推出了首款视网膜屏幕智能手机iPhone4,其326ppi的超高像素密度使肉眼无法识别其像素点,随后苹果又推出了具备视网膜屏幕的MacBook Pro,通过使用四个像素点去模拟一个像素点,让画面更加精细,这也是其分辨率定格在2880×1800的因素所在。
有人开头,就有人跟风,今天,5英寸以内全高清分辨率智能手机、14英寸以下视网膜屏幕笔记本/超极本已经十分常见,前者综合体验还算不错,由于硬件、系统都比较统一,软件厂商只要针对性的推出HD版本App即可。但PC方面由于较为开放,硬件差异大,系统以及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更是多种多样,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视网膜屏幕的好处
显示内容更多:目前笔记本(包含超极本)所配备的视网膜屏幕分辨率基本都是2560×1440,个别机型采用了更高规格的3200×1800,如联想Yoga-II Pro,这样的分辨率和“专业人士”采用的专业显示器相同,显示内容自然也更多。
如Excel 2007,分辨率2560×1440的视网膜屏幕可以显示58行(未经任何缩放),而传统1366×768分辨率屏幕只能显示27行,差距非常明显!
颜色表现更好:虽然说分辨率并不影响面板的实际颜色表现,但由于视网膜屏幕仍处于推广期,其素质还是相当过硬的,且基本都采用了IPS广视角技术,颜色表现要好很多。
画面更精细:这个我想就不用过多解释了,不管您的文字是否缩放了,图片还是可以做到点对点无缩放显示的,同样的显示面积,视网膜屏幕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画面细节。
视网膜屏幕(左)与普通屏幕(右)显示效果实拍
视网膜屏幕实拍,局部100%截取
普通屏幕实拍,局部100%截取
视网膜屏幕弊端:缩放很烦人
由于像素密度过高,100%原始显示比例的情况下字体实际显示大小要小很多,对用户视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是很多网友所说的“看瞎眼”,因此往往需要将字体缩放到更大尺寸,如125%,150%甚至200%,当然,缩放越大,屏幕可以实际显示的文本数量也会越少。
以200%缩放比例来看,一张2560×1440的屏幕实际只能显示1280×720的文字量,与普通屏幕相比内容反而减少了。
缩放到200%后Excel 2007显示内容只有24行半,少了很多
除此之外,缩放后也会带来页面重新排版、窗口拉伸后模糊等问题,这些基本不可避免。
笔者的实际使用感受
迄今为止,配备视网膜屏幕的笔记本我也用过一些,小到11英寸,大到15英寸,也确实遇上了比例缩放带来的各种不快。我的眼睛视力尚可,勉强不用戴眼镜,最终我决定不对画面进行任何缩放,也就是100%原始比例显示,这样做虽然会累一些,但近距离操作还是没有问题的,画面也非常舒适。唯一麻烦的是使用距离远了,不容易对电脑进行操作,因为屏幕上的文字太小了,远了看不清。
如果对屏幕显示内容进行缩放,那么不如直接选择缩放后的等效屏幕分辨率,1920×1080的全高清级别绝对是介于传统屏幕以及视网膜屏幕之间的最优之选,其次为1600×900。
我承认视网膜确实很好,但它确实有些过于激进了,对一些行业用户来说其内容量、精细度确实有用,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其品牌效益远高于实际使用价值,选择还需慎重。
对普通用户来说,应该选择视网膜屏幕吗?您可以对着您现在的这张屏幕,想象一下文字大小变成当前1/4之后的效果,(13英寸视网膜屏幕的单个汉字宽度不足2mm,英文字符大约只有1mm宽度),自然知道答案。■